俄反对无效,马克龙公开宣布,26国将在乌克兰驻军,但有一个条件
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支持乌克兰“志愿联盟” 会议后,宣布 26 国承诺向乌克兰部署 “保障部队”,且明确 “在停火或和平协议框架下、不部署在前线” 时,这场看似为乌克兰安全谋划的行动,实则撕开了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帷幕。 马克龙强调此举是为确保乌克兰军队规模与能力不受限,却对部队具体规模避而不谈。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回应,直言北约部队若出现在乌克兰,将成为俄军队合法打击目标。这场由 35 国参与、26 国支持的会议,表面是欧洲对乌安全保障的行动,背后却是各国利益交织的暗战。欧洲国家在此事上的态度,充分暴露了内部难以调和的分歧。法国和英国率先表明“准备战后向乌克兰派兵”,而德国却表示需明确安全保障框架后再做决定,波兰总理更是直接拒绝派兵。这种 “表态积极、行动迟缓” 的现象,反映出欧洲国家在对乌政策上的矛盾。它们既想通过军事支持展现对乌承诺,维持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,又忌惮过度介入引发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,危及自身安全与利益。
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崔洪建分析,派兵问题已成为西方内部矛盾的缩影,欧洲试图借对乌一致向美国施压,美国却在一旁观望,所谓的 “安全保障” 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。“停火后部署” 的条件设定,不仅难以达成预期目标,反而可能引发更多问题。从历史经验看,自 2014 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,俄乌间虽签署过《明斯克协议》等停火文件,但最终均因执行分歧破裂。马克龙试图以 “不部署在前线” 降低与俄罗斯的军事冲突风险,可俄罗斯早在 2022 年特别军事行动之初就明确,任何外国军队在乌部署都是对其安全的严重威胁。当前俄乌双方在和谈上分歧巨大,泽连斯基虽有会晤意愿却拒绝前往莫斯科,普京也认为接触意义不大,停火协议遥遥无期。在这种情况下,26 国驻军承诺更像是给乌克兰的空头支票,反而会提升乌方谈判预期,让冲突持续更久,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,甚至可能重蹈 2015 年停火协议因外部势力介入而崩溃的覆辙。
展开剩余32%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反应,让乌克兰危机的解决陷入更深的困境。美国拖延确定支持形式,与欧洲的急切形成鲜明对比;俄罗斯强调安全保障应兼顾俄乌双方,并指出西方此举多余;中国呼吁各方回到对话谈判轨道。26 国驻军承诺究竟会推动停火,还是激化对抗,尚未可知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若忽视俄罗斯的安全关切,单方面采取施压行动,只会让乌克兰局势更加混乱,距离实现持久和平也将越来越远。
来源:
央视新闻:《“派兵问题或将成为乌克兰危机继续延宕乃至升级的一个导火索”》(2025-09-05)
央视新闻:《马克龙称26国承诺将“在停火或和平协议框架下”向乌部署军队》(2025-09-05)
注:来源:相关媒体报道等相关官方渠道,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,图片素材来源网络,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删文
发布于:安徽省华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